胡桂林:大爱无言 九年坚守防艾第一线
胡桂林正在与患者沟通。渝中区卫生计生委供图
“很多人谈艾色变,甚至歧视艾滋病人,我觉得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这是胡桂林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科的一名普通医生。9年来,他一直坚守在防艾第一线。每天,他都会接触许多艾滋病患者,甚至到同性恋酒吧、舞厅等高危地方进行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
艾滋病人比我们更需要关爱
“这两天,比起前段时间,我更不舒服了,经常头晕。”一位看起来只有20几岁的小姑娘,表情凝重,正在向胡桂林倾诉。
“这件事不能硬扛,只要不舒服马上过来医生看看,还是要坚持做抗病毒治疗。”胡桂林耐心听完,并给出了建议。
小姑娘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因身患艾滋病,她遭受了很多异样眼光,连朋友都离她而去。为此,她一度换上了抑郁症。自从她来到了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桂林会定期打电话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并提醒她到中心进行随访,做身体检查。每次在咨询室,胡桂林也总是特别耐心为她解答关于艾滋病治疗的问题,叮嘱她坚持服药,树立生活信心。她把胡桂林看成良师益友,还经常写些小说、散文发表在杂志上。
“我每天接触得最多的就是艾滋病患者,他们大多是一些边缘人群,他们中有吸毒者、女性性工作者、男男性接触者,这些人不被主流人群所认可与接受,人们对他们也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歧视。其实,他们比我们更需要关爱。”胡桂林说,他想做的是,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位艾滋病患者,耐心细致回答每一个艾滋病防治问题,让更多人避免被感染。
四十度高温街头巷尾志愿服务
2009年,胡桂林加入渝中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志愿者服务队。为了熟悉与掌握渝中区艾滋病各项基本情况,尽快融入工作,他积极投身到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中。
“志愿者服务队里,大家都是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在服务,我们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胡桂林说。白天他和同事顶着40几度的高温,一条街一条巷地走,对每个酒吧、舞厅、洗脚城、洗发屋等娱乐场所所在位置记录在册。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他和志愿者团队又深入各类场所开展防艾知识宣讲。在宣传中,有的群众冷眼相对,有的群众呲之以鼻,有的群众充耳不闻,有的甚至粗口辱骂。每当他遭遇过这样尴尬局面时,都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在胡桂林看来,作为防艾医务人员,他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真心、无私和自愿的,他所做的一切不只是为了帮助别人,也能使自己从中得到快乐并使自己的人身价值得到体现。和艾滋病、感染者的零距离交流,能让服务对象感受生活在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里。
几年前,胡桂林在渝中区首届艾滋病防治征文的活动,收到很多感人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为了继续扩大影响,他参与了防艾QQ群的创建,并多次牵头就此项工作开展研讨,制定了网络咨询值班制度,不断充实和完善网络干预工作的内涵。在他的感召下,更多人走出网络,投身到艾滋病防治宣传的志愿服务工作中。
后记:民众防艾意识增强
2006年,国务院颁布《艾滋病防治条例》,标志着我国艾滋病防治法制的建立。目前,虽然国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但艾滋病仍然无法治愈。所以,“防”就是“治”的根本方法。
胡桂林认为,提高群众防艾意识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幸得了此病,也要注意坚持抗病毒治疗。曾经有一位艾滋病患者小亮(化名),在检测出患艾滋病后,胡桂林叮嘱他注意抗病毒治疗,他听信他人的话,以为抗病毒治疗没有用,就放弃了,结果不久病情恶化。
让胡桂林高兴的是,近年来,由于防艾知识的普及,人们的防艾意识正不断增强。他说,今年以来,到该中心做艾滋病检测的就多达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