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取消胆固醇摄入上限不等于能"任性吃"

来源:新华网2016-04-26

    近日,一则“胆固醇从‘令人担忧的营养物’黑名单中除名”的微信传遍朋友圈。文章称,研究已经证实摄入胆固醇既不会导致也不会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对此,中国营养学会专家提醒公众,胆固醇摄入不再有上限,并不意味着蛋黄、海鲜、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可以“敞开吃”。

    血液内胆固醇主要由体内自动合成

    胆固醇广泛存在于人体内,是参与形成细胞膜、合成激素的重要原料,因而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从来源上看,胆固醇可分为“自产”和“进口”。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苏宜香介绍,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主要由体内自动合成,通过膳食摄入的胆固醇仅占极少部分。

    最新发布的《美国膳食指南》中取消了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每日不超过300毫克的限制,引起广泛关注。实际上,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就已不再为胆固醇摄入制定上限。对此,曾任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脂肪研究组组长的苏宜香表示:“根据相关研究的分析结果,即使胆固醇摄入量达到每日768毫克,也未发现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有关。由于无法确定胆固醇增加慢性病危险的阈值摄入量,所以暂不设定膳食胆固醇摄入的限量。”

    尽管中美指南均不再限制膳食胆固醇摄入,苏宜香强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仍然需要控制膳食胆固醇。“长期研究显示,高胆固醇血症和血脂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她说。

    膳食对人体胆固醇影响作用复杂

    通过食物摄取的胆固醇究竟对人体内胆固醇含量有何影响?中国营养学会原副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赵法伋认为,膳食胆固醇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复杂,主要可分为“降低因素”和“增加因素”。

    据悉,降低或影响膳食胆固醇升高血清胆固醇的主要因素有:(1)食物中的胆固醇不能完全被吸收,吸收率一般为30%;(2)胆汁酸盐分泌减少或排泄障碍(食物中的胆固醇需经胆酸盐乳化后方能被吸收)影响胆固醇的吸收;(3)植物性食物不含胆固醇,而植物固醇的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不易吸收,多量摄入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4)膳食纤维可与胆汁酸结合从粪便中排出,间接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增加或促进膳食胆固醇升高血清胆固醇的主要因素是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赵法伋表示:“脂肪能促进胆汁酸分泌,胆汁酸可促进胆固醇吸收。膳食脂肪还能加速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的转换,提高胆固醇的合成速率,从而可增加或促进膳食胆固醇升高血清胆固醇。”

    合理膳食规避高胆固醇风险

    研究显示,高脂、高胆固醇膳食是高脂血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摄入对于预防高脂血症仍然十分关键。

    “脂肪有健康的脂肪(主要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健康的脂肪(主要是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之别。”美国爱荷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包巍博士表示:“新版《美国膳食指南》去掉了对总脂肪摄入的推荐量,这是基于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有些油脂有利于身体健康。比起单纯地考虑摄入脂肪的总量,我们更应该注重吃什么种类的油脂。”

    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专家组训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李铎也指出,《美国膳食指南》建议用多不饱和或单不饱和脂肪取代饱和脂肪,虽然胆固醇摄取上限被取消,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仍应尽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

    另据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月欣教授透露,《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即将发布,新版指南强调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是健康的核心。她建议,公众不要轻信网络、朋友圈上传播的不实谣言,应多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以免为自身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专家:取消胆固醇摄入上限不等于能"任性吃"

2016-04-26 05:53:48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 近日,一则“胆固醇从‘令人担忧的营养物’黑名单中除名”的微信传遍朋友圈。对此,中国营养学会专家提醒公众,胆固醇摄入不再有上限,并不意味着蛋黄、海鲜、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可以“敞开吃”。

    近日,一则“胆固醇从‘令人担忧的营养物’黑名单中除名”的微信传遍朋友圈。文章称,研究已经证实摄入胆固醇既不会导致也不会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对此,中国营养学会专家提醒公众,胆固醇摄入不再有上限,并不意味着蛋黄、海鲜、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可以“敞开吃”。

    血液内胆固醇主要由体内自动合成

    胆固醇广泛存在于人体内,是参与形成细胞膜、合成激素的重要原料,因而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从来源上看,胆固醇可分为“自产”和“进口”。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苏宜香介绍,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主要由体内自动合成,通过膳食摄入的胆固醇仅占极少部分。

    最新发布的《美国膳食指南》中取消了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每日不超过300毫克的限制,引起广泛关注。实际上,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就已不再为胆固醇摄入制定上限。对此,曾任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脂肪研究组组长的苏宜香表示:“根据相关研究的分析结果,即使胆固醇摄入量达到每日768毫克,也未发现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有关。由于无法确定胆固醇增加慢性病危险的阈值摄入量,所以暂不设定膳食胆固醇摄入的限量。”

    尽管中美指南均不再限制膳食胆固醇摄入,苏宜香强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仍然需要控制膳食胆固醇。“长期研究显示,高胆固醇血症和血脂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她说。

    膳食对人体胆固醇影响作用复杂

    通过食物摄取的胆固醇究竟对人体内胆固醇含量有何影响?中国营养学会原副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赵法伋认为,膳食胆固醇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复杂,主要可分为“降低因素”和“增加因素”。

    据悉,降低或影响膳食胆固醇升高血清胆固醇的主要因素有:(1)食物中的胆固醇不能完全被吸收,吸收率一般为30%;(2)胆汁酸盐分泌减少或排泄障碍(食物中的胆固醇需经胆酸盐乳化后方能被吸收)影响胆固醇的吸收;(3)植物性食物不含胆固醇,而植物固醇的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不易吸收,多量摄入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4)膳食纤维可与胆汁酸结合从粪便中排出,间接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增加或促进膳食胆固醇升高血清胆固醇的主要因素是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赵法伋表示:“脂肪能促进胆汁酸分泌,胆汁酸可促进胆固醇吸收。膳食脂肪还能加速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的转换,提高胆固醇的合成速率,从而可增加或促进膳食胆固醇升高血清胆固醇。”

    合理膳食规避高胆固醇风险

    研究显示,高脂、高胆固醇膳食是高脂血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摄入对于预防高脂血症仍然十分关键。

    “脂肪有健康的脂肪(主要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健康的脂肪(主要是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之别。”美国爱荷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包巍博士表示:“新版《美国膳食指南》去掉了对总脂肪摄入的推荐量,这是基于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有些油脂有利于身体健康。比起单纯地考虑摄入脂肪的总量,我们更应该注重吃什么种类的油脂。”

    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专家组训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李铎也指出,《美国膳食指南》建议用多不饱和或单不饱和脂肪取代饱和脂肪,虽然胆固醇摄取上限被取消,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仍应尽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

    另据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月欣教授透露,《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即将发布,新版指南强调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是健康的核心。她建议,公众不要轻信网络、朋友圈上传播的不实谣言,应多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以免为自身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周玲玲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