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保健品诈骗"四大陷阱" 专家支招巧防"忽悠"

来源:新华网2016-09-24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一个老人被保健品销售公司忽悠,4年里花了60多万买保健品,整个房子到处都堆满了,最后闹得与儿女反目。近年来,老年人被忽悠买保健品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且痴迷保健品的老人越来越多。据中国保健协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有2000亿元人民币,而老年人的消费就占50%以上。那么,这些骗子是如何设局让老年人上当呢?又该如何正确选购保健品呢?新华网健康频道一一盘点。

    陷阱一 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概念

    某些经营者利用老年人对保健食品和药品概念不清、存在理解误区的弱点,暗示保健食品具有治疗效果,甚至捏造出各种功效。有些保健食品广告则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包治百病”、“比药品还有效”,使用“根治”、“药到病除”等字眼,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虚假承诺诱骗消费者。但事实上,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不具有治疗功效。

    陷阱二 虚构“权威证明”骗取信任

    某些商家发布非法保健品广告,假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或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其保健品的功效作背书,还有保健品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措辞,从而诱导老年人对相关保健品功效深信不疑。

    陷阱三 假借送赠品或免费试用等方式揽客

    有些商家就通过“赠药”、“免费试用”、“发放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促销活动。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并请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甚至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使老年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进而花钱购买大量产品。

    陷阱四 组织免费讲座或免费旅游兜售产品

    有些商家名义上是开展免费健康讲座、免费旅游活动,实际则是为了兜售保健品。邀请所谓“专家”、“教授”、“医生”现场谈养生,有些老年人因为盲信“专家”的话而买入保健食品或保健器械,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另有老人在参加义诊咨询、免费体检后,偏听偏信“医生”建议,把治病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保健品上,甚至拒不遵循正规医院医嘱,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那么,在选购保健品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王中表示,首先要正确认识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要把保健食品视为药品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王中说。

    其次,老年人选购保健食品时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认准外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很多老年人去公园、酒店去听讲座课切不可盲目,一定要选有品牌的正规的企业的活动。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种消售模式夸大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给保健产业造成不好的影响,给消费者带来伤害。”王中说,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看看产品是否适合自己服用,通过学习了解健康保健知识来指导自己消费保健产品。王中强调:“老年人大都、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孕妇要谨慎选择。”

    最后,王中说:“要正确对待广告宣传。人群中个体的差异很大,不要盲目相信广告里的用语,不要轻信结果如何有效的证言。慎重看待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警惕保健品诈骗"四大陷阱" 专家支招巧防"忽悠"

2016-09-24 05:34:42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一个老人被保健品销售公司忽悠,4年里花了60多万买保健品,整个房子到处都堆满了,最后闹得与儿女反目。 其次,老年人选购保健食品时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认准外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一个老人被保健品销售公司忽悠,4年里花了60多万买保健品,整个房子到处都堆满了,最后闹得与儿女反目。近年来,老年人被忽悠买保健品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且痴迷保健品的老人越来越多。据中国保健协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有2000亿元人民币,而老年人的消费就占50%以上。那么,这些骗子是如何设局让老年人上当呢?又该如何正确选购保健品呢?新华网健康频道一一盘点。

    陷阱一 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概念

    某些经营者利用老年人对保健食品和药品概念不清、存在理解误区的弱点,暗示保健食品具有治疗效果,甚至捏造出各种功效。有些保健食品广告则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包治百病”、“比药品还有效”,使用“根治”、“药到病除”等字眼,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虚假承诺诱骗消费者。但事实上,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不具有治疗功效。

    陷阱二 虚构“权威证明”骗取信任

    某些商家发布非法保健品广告,假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或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其保健品的功效作背书,还有保健品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措辞,从而诱导老年人对相关保健品功效深信不疑。

    陷阱三 假借送赠品或免费试用等方式揽客

    有些商家就通过“赠药”、“免费试用”、“发放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促销活动。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并请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甚至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使老年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进而花钱购买大量产品。

    陷阱四 组织免费讲座或免费旅游兜售产品

    有些商家名义上是开展免费健康讲座、免费旅游活动,实际则是为了兜售保健品。邀请所谓“专家”、“教授”、“医生”现场谈养生,有些老年人因为盲信“专家”的话而买入保健食品或保健器械,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另有老人在参加义诊咨询、免费体检后,偏听偏信“医生”建议,把治病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保健品上,甚至拒不遵循正规医院医嘱,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那么,在选购保健品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王中表示,首先要正确认识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要把保健食品视为药品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王中说。

    其次,老年人选购保健食品时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认准外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很多老年人去公园、酒店去听讲座课切不可盲目,一定要选有品牌的正规的企业的活动。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种消售模式夸大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给保健产业造成不好的影响,给消费者带来伤害。”王中说,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看看产品是否适合自己服用,通过学习了解健康保健知识来指导自己消费保健产品。王中强调:“老年人大都、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孕妇要谨慎选择。”

    最后,王中说:“要正确对待广告宣传。人群中个体的差异很大,不要盲目相信广告里的用语,不要轻信结果如何有效的证言。慎重看待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周玲玲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