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成了猝死的高危人群?
这些天,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年轻的医护人员猝死的消息,这个守卫人类健康的群体为啥守护不好自己的健康?
9月22日,江苏省医院健康教育委员会年会在扬州召开,研讨综合性医院在健康教育方面能够为社会做哪些事情。在此次年会上医务人员的健康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江苏省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占伊扬做了“健康促进背景下关注医务人员健康”的主题演讲。
医生猝死,让人心疼
9月16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则让人痛心的消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陈彦东深夜猝死,年仅40岁,留下了同是医生的妻子和不到一岁的孩子。同事们推断陈彦东的猝死和过度劳累有关系。
看完这条新闻,想必大家都会感到心痛,一个救治了无数患者的好医生却救不了自己。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年轻医生猝死不是个例,从今年一月份开始陆陆续续就不断有医生猝死的新闻被曝出,几乎每个月都有。
6月28日,浙江邵逸夫医院,26岁的规培医生陈德灵猝死。翻看陈医生的朋友圈,总是在劳累的上班、值班之中,“一宿没睡”更是家常便饭;6月10日,上虞市人民医院骨科罗斌主任值完夜班后猝死;4月16日,南宁市中医院一名不到30岁的年轻医生猝死;3月26日,江阴市一名邓姓麻醉医生,值完夜班后在家中猝死。他才毕业一年,刚报上执业医师考试;2月10日,河北省某县医院一名年仅39岁的医生“连续24小时上班”发生猝死;1月9日,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一名麻醉科医生,在值班过程中猝死……
这一则则关于“医生猝死”的新闻,让人看着心痛,医护人员守卫着人类的健康,可为什么守护不好自己?年轻医护人员难道成了猝死的高危人群?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医务人员健康水平低于普通百姓
在演讲中,占伊扬提到,根据2016年中国医生健康指数年度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中国医生的生活方式亮起“红灯”,年龄小于35岁的年轻医生生活方式堪忧。
记者了解到,目前医生的健康状况水平排在警察和教师之后,在区域和性别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科室之间存在不同,其中急诊科、麻醉科、外科、内科、妇产科等科室医生的健康状况尤为不理想。
占伊扬说:“有63.6%的医生健康指数不及格,中国很大部分医生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不规律的情况,医务人员是民众健康的守护神,可是他们的健康水平现在却低于普通百姓,医务人员健康水平低怎么去保障民众的健康呢?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医务人员也缺乏健康生活理念
大多数人会认为医生拥有更多的医学专业技能,所以对自己的健康会更加关注,在健康生活理念上会比普通人做得更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据记者了解,根据调查约有78.2%的医生个人饮食指数不合格,33.5%的医生没有运动习惯,医生们的平均入睡时间为23:30,平均睡眠不足7小时。
记者就频发的医生猝死事件采访了占伊扬,他说:“猝死本身在其他人群中也会存在,不是医务人员的特例。但因为医务人员劳动强度比较高,社会压力比较大,又需要终身学习,这些因素使得医生群体的健康水平相对比较低。再加上医务人员本身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够,对健康理念和方式不够重视,从而造成对健康的疏忽,这种疏忽便有可能导致猝死事件的发生。”
记者发现,在报道的医生猝死事件中,男性比女性多,三甲医院比其他医院多,针对这一现象,占伊扬说:“男性的猝死率本就高于女性,因此社会要加强对男性的关爱,另外基层人员也有医务人员猝死的悲剧发生,但是可能因为对其关注度不够而没有报道,因此社会也应当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关注。我们号召关爱全体医务人员,不仅仅是对医生,包括医疗体系里的各个方面的工作人员都要受到关爱。”
91%的医生有焦虑情绪
据记者了解,医务人员不仅面临身体健康水平不及格的问题,另外有91%的医生对值班、晋升、科研、考核、医患关系中的一项感到焦虑。
为了缓解医务人员在身心上面临的双重困境,2017年江苏省启动了对省医务人员的关爱行动计划。
占伊扬说:“通过关爱医务人员的行动计划,可以对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心理状况、运动情况、饮食结构等方面进行干预和关爱,进而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在演讲中,占伊扬向参会人员分享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关爱医务人员健康的做法。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了缓解医务人员的焦虑情绪,组建了书画、朗诵、写作等兴趣班,还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医务人员组织各种运动小团体,指导正确的运动方式。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体检,对于健康状况堪忧的督促其休息治疗,确保一些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
采访专家:江苏省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占伊扬
通讯员 吴倪娜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