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正祛邪 防治心绞痛从根本入手

来源:北京晨报2018-02-08

    一提到心绞痛,人们的直观感觉就是心脏有强烈的痛感。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跟随东城中医医院心脑血管科专家鲁卫星教授,一起看看心绞痛的真实面目,了解心绞痛的急救方法,如何治疗以及生活中如何预防。

    心绞痛的症状并不仅仅是“痛”

    现代医学里心绞痛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暂时的、一过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疼痛,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主要是,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出现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亦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无名指和小指,偶可伴有濒死感,往往迫使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如正在走路、跑步的人会止步甚至蹲下。还可能伴随呼吸困难、心慌、恶心、出汗等症状,出现非常恐惧的“要不行了”的濒死感觉。一般历时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疼痛在1-2分钟内(很少超过5分钟)消失。

    非典型的症状主要是,心绞痛可位于胸骨下段、左心前区或上腹部,放射至颈、下颌、左肩胛部或右前胸,可很快消失或仅有左前胸不适、发闷感,常见于老年患者或者糖尿病患者。

    鲁教授特别提醒,心绞痛是翻译过来的医学术语,这个“痛”不仅仅是指常规意义上的疼痛,心绞痛的病人发作时,痛感并不明显,往往感觉是“像拧毛巾似的被绞拧”“烧灼感”“胸口压了块石头”或“胸口捆了绷带”等不适。如果认为心绞痛有特别的痛感,可能会耽误病情。

    心绞痛多由以下五种原因所致

    中医认为,心绞痛是由于劳累、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侵袭、年老体虚等原因所致。

    1.心绞痛常因劳累所致,发生于不同程度的体力活动中。如紧走几步赶公共汽车,尤其上坡和上楼时,拎持重物行走等都容易发作,因此一定要避免劳累,平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2.饮食不当,不少人会在饱腹后发作。应减少食用肥甘厚味,饮食清淡,尽量控制糖的摄入,不吸烟不喝酒,少吃刺激性食物。还要特别的提醒是,补益类食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情志失调,肝郁气滞,血淤痰浊阻于心脉是心绞痛的诱因,因此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直视问题,积极主动寻找负性情绪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避免再次发生。同时学会倾诉,不要让自己停留在负面情绪里的时间过长。

    4.寒性属阴,故寒邪侵袭人体时,最易损伤人体阳气,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还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冷厥不仁,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少吃寒食。

    5.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都出现退化现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老年人的原因,而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因此,老年人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适度锻炼身体,防患于未然。此外家族病史是心绞痛的一大风险因素,应该积极接受心脏病筛查,并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中医治疗心绞痛从根本入手

    如果心绞痛发作应在原地不动,或坐下,躺在床上,少说话,深呼吸,减少心脏负担,保持一个镇静。随身携带一些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麝香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出现相关症状立即服用。如果自己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可以请路人救援,帮助服用药物或拨打120等待急救。

    心绞痛的出现,是日积月累所致,千万不要恢复了就以为没事儿了。鲁主任告诉我们,该病是由于身体正气亏虚,痰浊、淤血、气滞、寒凝等阻于心脉,而引起气、血、阴、阳亏虚,在正虚的基础上形成气滞、血淤、痰浊,引起的心血运行不畅,心脉挛急,并非人们认为的那么“突然”。因此缓解后,应尽早治疗,改变整个身体的内在环境。

    根据心绞痛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心绞痛归属于中医的胸痹、厥心痛、真心痛范畴。《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均有记载,《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又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汉·张仲景则在《金匮要略》中把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

    鲁教授表示,心绞痛的病人主要有心气虚血淤、痰浊痹阻、心阳虚衰,气滞血淤、寒凝血淤、心阴亏损等证型,根据心绞痛的致病原因,患者的不同证型对症治疗,可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大大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为帮助市民预防心绞痛的发生,鲁教授表示可以通过点按穴位防治心绞痛。具体方法如下:

    1.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直上两寸,即三横指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先用右手拇指点按左前臂上的内关穴,再用左手拇指点按右前臂上的内关穴。

    2.膻中穴。位于胸骨中线上,与第四肋间隙平齐,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可用大拇指点按在此穴位上,先顺时针方向轻轻揉按,再逆时针方向揉按,动作要缓慢、轻重适度。

    3.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第七肋间,第七肋间水平线与脊背正中线之交点。心脏功能不好者,会在此处有明显的压痛点,可让家人用掌根按摩。

    ■小贴士

    心绞痛应注意的认知误区

    误区1:症状一定在心前区

    如果认定心绞痛只会发生在心脏所在的部位,就大错特错了。心绞痛发作时,可以通过身体的内脏神经系统放射到其他部位,但一般不会放射到下肢。这种“放射痛”很容易被误诊:向两侧放射到肩臂和手,常被误诊为肩周炎和颈椎病;向后放射到后背,可能误诊为胸椎、脊背部肌肉疾病;向上放射到颈、咽、下颌、面颊部和牙齿,易被误诊为咽炎、三叉神经痛、牙病和下颌关节疾病;向下放射到上腹部,可被误诊为胃病、肝胆疾病。

    误区2:胸痛一定是心绞痛

    现在心血管疾病高发,不少人有点胸痛就怀疑是心绞痛,紧张害怕。胸部的脏器以及上腹部的消化器官都可以引起胸痛,如胸壁肌肉、肋骨或肋间神经、骨关节等部位的疾病带状疱疹、颈椎病、肩周炎等;呼吸系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栓塞等。

    误区3:含硝酸甘油有效一定是心绞痛

    真正的心绞痛,含化硝酸甘油缓解疼痛一般在1~5分钟之间。如果超过10分钟才能缓解,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要么根本不是心肌缺血。例如,有些食管疾病,比如食管痉挛也可表现为胸痛,服用硝酸甘油也可缓解。

    误区4:心电图正常就能排除心绞痛

    有些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就认为自己可以排除冠心病。超过一半的心绞痛患者,不发病时心电图是正常的;部分冠心病患者即使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也是正常的。

    记者 祝凤岚

 

>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扶正祛邪 防治心绞痛从根本入手

2018-02-08 06:05:56 来源: 0 条评论

    一提到心绞痛,人们的直观感觉就是心脏有强烈的痛感。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跟随东城中医医院心脑血管科专家鲁卫星教授,一起看看心绞痛的真实面目,了解心绞痛的急救方法,如何治疗以及生活中如何预防。

    心绞痛的症状并不仅仅是“痛”

    现代医学里心绞痛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暂时的、一过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疼痛,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主要是,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出现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亦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无名指和小指,偶可伴有濒死感,往往迫使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如正在走路、跑步的人会止步甚至蹲下。还可能伴随呼吸困难、心慌、恶心、出汗等症状,出现非常恐惧的“要不行了”的濒死感觉。一般历时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疼痛在1-2分钟内(很少超过5分钟)消失。

    非典型的症状主要是,心绞痛可位于胸骨下段、左心前区或上腹部,放射至颈、下颌、左肩胛部或右前胸,可很快消失或仅有左前胸不适、发闷感,常见于老年患者或者糖尿病患者。

    鲁教授特别提醒,心绞痛是翻译过来的医学术语,这个“痛”不仅仅是指常规意义上的疼痛,心绞痛的病人发作时,痛感并不明显,往往感觉是“像拧毛巾似的被绞拧”“烧灼感”“胸口压了块石头”或“胸口捆了绷带”等不适。如果认为心绞痛有特别的痛感,可能会耽误病情。

    心绞痛多由以下五种原因所致

    中医认为,心绞痛是由于劳累、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侵袭、年老体虚等原因所致。

    1.心绞痛常因劳累所致,发生于不同程度的体力活动中。如紧走几步赶公共汽车,尤其上坡和上楼时,拎持重物行走等都容易发作,因此一定要避免劳累,平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2.饮食不当,不少人会在饱腹后发作。应减少食用肥甘厚味,饮食清淡,尽量控制糖的摄入,不吸烟不喝酒,少吃刺激性食物。还要特别的提醒是,补益类食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情志失调,肝郁气滞,血淤痰浊阻于心脉是心绞痛的诱因,因此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直视问题,积极主动寻找负性情绪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避免再次发生。同时学会倾诉,不要让自己停留在负面情绪里的时间过长。

    4.寒性属阴,故寒邪侵袭人体时,最易损伤人体阳气,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还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冷厥不仁,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少吃寒食。

    5.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都出现退化现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老年人的原因,而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因此,老年人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适度锻炼身体,防患于未然。此外家族病史是心绞痛的一大风险因素,应该积极接受心脏病筛查,并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中医治疗心绞痛从根本入手

    如果心绞痛发作应在原地不动,或坐下,躺在床上,少说话,深呼吸,减少心脏负担,保持一个镇静。随身携带一些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麝香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出现相关症状立即服用。如果自己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可以请路人救援,帮助服用药物或拨打120等待急救。

    心绞痛的出现,是日积月累所致,千万不要恢复了就以为没事儿了。鲁主任告诉我们,该病是由于身体正气亏虚,痰浊、淤血、气滞、寒凝等阻于心脉,而引起气、血、阴、阳亏虚,在正虚的基础上形成气滞、血淤、痰浊,引起的心血运行不畅,心脉挛急,并非人们认为的那么“突然”。因此缓解后,应尽早治疗,改变整个身体的内在环境。

    根据心绞痛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心绞痛归属于中医的胸痹、厥心痛、真心痛范畴。《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均有记载,《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又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汉·张仲景则在《金匮要略》中把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

    鲁教授表示,心绞痛的病人主要有心气虚血淤、痰浊痹阻、心阳虚衰,气滞血淤、寒凝血淤、心阴亏损等证型,根据心绞痛的致病原因,患者的不同证型对症治疗,可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大大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为帮助市民预防心绞痛的发生,鲁教授表示可以通过点按穴位防治心绞痛。具体方法如下:

    1.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直上两寸,即三横指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先用右手拇指点按左前臂上的内关穴,再用左手拇指点按右前臂上的内关穴。

    2.膻中穴。位于胸骨中线上,与第四肋间隙平齐,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可用大拇指点按在此穴位上,先顺时针方向轻轻揉按,再逆时针方向揉按,动作要缓慢、轻重适度。

    3.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第七肋间,第七肋间水平线与脊背正中线之交点。心脏功能不好者,会在此处有明显的压痛点,可让家人用掌根按摩。

    ■小贴士

    心绞痛应注意的认知误区

    误区1:症状一定在心前区

    如果认定心绞痛只会发生在心脏所在的部位,就大错特错了。心绞痛发作时,可以通过身体的内脏神经系统放射到其他部位,但一般不会放射到下肢。这种“放射痛”很容易被误诊:向两侧放射到肩臂和手,常被误诊为肩周炎和颈椎病;向后放射到后背,可能误诊为胸椎、脊背部肌肉疾病;向上放射到颈、咽、下颌、面颊部和牙齿,易被误诊为咽炎、三叉神经痛、牙病和下颌关节疾病;向下放射到上腹部,可被误诊为胃病、肝胆疾病。

    误区2:胸痛一定是心绞痛

    现在心血管疾病高发,不少人有点胸痛就怀疑是心绞痛,紧张害怕。胸部的脏器以及上腹部的消化器官都可以引起胸痛,如胸壁肌肉、肋骨或肋间神经、骨关节等部位的疾病带状疱疹、颈椎病、肩周炎等;呼吸系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栓塞等。

    误区3:含硝酸甘油有效一定是心绞痛

    真正的心绞痛,含化硝酸甘油缓解疼痛一般在1~5分钟之间。如果超过10分钟才能缓解,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要么根本不是心肌缺血。例如,有些食管疾病,比如食管痉挛也可表现为胸痛,服用硝酸甘油也可缓解。

    误区4:心电图正常就能排除心绞痛

    有些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就认为自己可以排除冠心病。超过一半的心绞痛患者,不发病时心电图是正常的;部分冠心病患者即使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也是正常的。

    记者 祝凤岚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凌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