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绝未老先病,维护心脑血管健康

来源:中国医药报2018-05-05

    编者按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14~44岁的人为青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以往在老年人群中多发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地常见于青年人群,严重地危害着青年人群的健康,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对未来的预期。为此,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本版特组织系列报道,关注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希望广大青年远离疾病,拥抱美好生活。

    高血压、脑卒中(中风)、急性心肌梗死……说起这类心脑血管疾病,大家都觉得是老年人的“专利”,想到的都是嘱咐家中老人注意身体。但实际上,近些年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三四十岁的青年人,已经不知不觉中被此类疾病困扰。

    发病趋势年轻化,生活方式是元凶

    40岁的林先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咋就“莫名其妙”得了心肌梗死。突然的胸痛让他猝不及防,幸亏及时去了医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没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不抽烟,照理说,不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他的压力太大了,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血管承受不住,之前就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最终进展到了急性心肌梗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说。看来,压力过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不可忽视的“元凶”之一。

    近些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而且有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年轻化了,据估计至少提前了15年。“我刚工作的时候,那会儿要是来一个40多岁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都觉得不得了。现在30多岁的心梗患者有的是,20多岁的也有。还有高血压,以前都是老年病,患者大多是老太太、老先生,现在很多年轻人得了高血压。据统计,全国高血压患者早已经超过两亿人。”张海澄无奈地说。在公众的印象中,普遍认为脑卒中是“老年病”,只有老年人才可能会“半身不遂”。实际在临床实践中,四五十岁甚至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突发脑卒中的也并不少见。

    发病提前的原因,可以列举很多。比如开篇说到的压力过大,比如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得越来越“好”,动得越来越少,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高热量导致的营养过剩且不均衡等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时,交通方式的改变和工作性质的改变导致动得越来越少,办公室久坐人群增多,上下班开车或者骑电瓶车,各种家务甚至都由小时工代劳,“宅”业已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有些人一整天的活动量可以趋近为零。这些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流行,也在无形中埋下了健康隐患。

    定期体检很重要,轻微症状莫忽视

    现在很多人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很多单位也把此作为一项员工福利。但是很多人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发现一些“不好的”病变的时候会很紧张,一定认真对待,去复查排除;发现有炎症感染的时候也会去治疗。但是发现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异常的时候反而不以为然。其实当出现这几种情况的时候,是需要警惕和重视的,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不代表没有问题,这些数据的异常其实说明身体已经产生了问题。人体是一台复杂精妙的“机器”,正常情况下是能够自己调节到平衡状态的,如果调节不了,说明身体在发出“求救”的信号,必须改善生活方式以及选用药物干预,使其回到正常状态。

    体检出现数据异常必须及时就医复查,医生会判断是一过性的异常,还是确诊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疾病。不管是何种情况,听医生的话是很重要的,对自己负责就要严格遵医嘱。

    年轻既然已经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免死金牌”,那么,对于一些急性发作的“信号”,必须学会辨别,引起重视。比如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胸闷,往往在剧烈活动、劳累、熬夜、激动后出现。同时,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例如牙疼、脖子疼、恶心、上腹部不适、后背疼、肩膀疼等。“这类不典型的症状更容易被自己和医生忽视,耽误病情。”张海澄表示。因此,如果出现和平常不太一样的疼痛情况,要及时关注,及时就医。“来得越早就越能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和患者的生命,一般来说,发病2小时内开通血管最好,6小时之内都可以做导管支架手术。”如果突然感到面部或四肢麻木,软弱乏力,说话困难,或者突然有眩晕感,头痛难忍,而且由间断性的变为持续性的,或伴有恶心呕吐,可能就是脑出血或脑血栓的早期信号。此时,应保持安静,平卧,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健康生活是根本,老生常谈也得谈

    如何避免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张海澄指出,除了不能改变的遗传因素和先天异常,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难就难在“知行合一”。

    生活方式肯定是从“吃”入手。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来讲,清淡饮食、结构合理,是应该知道也要做到的。其实清淡并不等于完全吃素,肉、菜、水果、主食都应该适当摄入,油脂、肥肉等尽量避免,糖的摄入也应控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标准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动起来也是预防方法之一。这个“动”,不光包括活动,也包括运动。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多点活动,比如走路+公共交通出行,在办公时每隔几十分钟起身走动一下,周末到户外走一走。另外,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长期坚持也是很重要的,不管是慢跑、快走、游泳、健身、跳舞、球类运动等,只要没有不适合运动的其他疾病,选择哪个都可以。只要动起来,就比不动强。

    另外,抽烟对于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建议彻底戒除。劳逸结合、不熬夜,尽量去除过多的压力,也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态度。已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脏疾病的患者,还应监测血压、血糖,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做一些医学检查评估血管的情况,日常服用的药物不能擅自停药、减量,要谨遵医嘱。

    记者 王宇润

 

>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拒绝未老先病,维护心脑血管健康

2018-05-05 06:05:40 来源: 0 条评论

    编者按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14~44岁的人为青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以往在老年人群中多发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地常见于青年人群,严重地危害着青年人群的健康,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对未来的预期。为此,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本版特组织系列报道,关注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希望广大青年远离疾病,拥抱美好生活。

    高血压、脑卒中(中风)、急性心肌梗死……说起这类心脑血管疾病,大家都觉得是老年人的“专利”,想到的都是嘱咐家中老人注意身体。但实际上,近些年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三四十岁的青年人,已经不知不觉中被此类疾病困扰。

    发病趋势年轻化,生活方式是元凶

    40岁的林先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咋就“莫名其妙”得了心肌梗死。突然的胸痛让他猝不及防,幸亏及时去了医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没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不抽烟,照理说,不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他的压力太大了,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血管承受不住,之前就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最终进展到了急性心肌梗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说。看来,压力过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不可忽视的“元凶”之一。

    近些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而且有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年轻化了,据估计至少提前了15年。“我刚工作的时候,那会儿要是来一个40多岁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都觉得不得了。现在30多岁的心梗患者有的是,20多岁的也有。还有高血压,以前都是老年病,患者大多是老太太、老先生,现在很多年轻人得了高血压。据统计,全国高血压患者早已经超过两亿人。”张海澄无奈地说。在公众的印象中,普遍认为脑卒中是“老年病”,只有老年人才可能会“半身不遂”。实际在临床实践中,四五十岁甚至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突发脑卒中的也并不少见。

    发病提前的原因,可以列举很多。比如开篇说到的压力过大,比如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得越来越“好”,动得越来越少,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高热量导致的营养过剩且不均衡等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时,交通方式的改变和工作性质的改变导致动得越来越少,办公室久坐人群增多,上下班开车或者骑电瓶车,各种家务甚至都由小时工代劳,“宅”业已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有些人一整天的活动量可以趋近为零。这些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流行,也在无形中埋下了健康隐患。

    定期体检很重要,轻微症状莫忽视

    现在很多人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很多单位也把此作为一项员工福利。但是很多人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发现一些“不好的”病变的时候会很紧张,一定认真对待,去复查排除;发现有炎症感染的时候也会去治疗。但是发现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异常的时候反而不以为然。其实当出现这几种情况的时候,是需要警惕和重视的,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不代表没有问题,这些数据的异常其实说明身体已经产生了问题。人体是一台复杂精妙的“机器”,正常情况下是能够自己调节到平衡状态的,如果调节不了,说明身体在发出“求救”的信号,必须改善生活方式以及选用药物干预,使其回到正常状态。

    体检出现数据异常必须及时就医复查,医生会判断是一过性的异常,还是确诊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疾病。不管是何种情况,听医生的话是很重要的,对自己负责就要严格遵医嘱。

    年轻既然已经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免死金牌”,那么,对于一些急性发作的“信号”,必须学会辨别,引起重视。比如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胸闷,往往在剧烈活动、劳累、熬夜、激动后出现。同时,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例如牙疼、脖子疼、恶心、上腹部不适、后背疼、肩膀疼等。“这类不典型的症状更容易被自己和医生忽视,耽误病情。”张海澄表示。因此,如果出现和平常不太一样的疼痛情况,要及时关注,及时就医。“来得越早就越能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和患者的生命,一般来说,发病2小时内开通血管最好,6小时之内都可以做导管支架手术。”如果突然感到面部或四肢麻木,软弱乏力,说话困难,或者突然有眩晕感,头痛难忍,而且由间断性的变为持续性的,或伴有恶心呕吐,可能就是脑出血或脑血栓的早期信号。此时,应保持安静,平卧,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健康生活是根本,老生常谈也得谈

    如何避免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张海澄指出,除了不能改变的遗传因素和先天异常,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难就难在“知行合一”。

    生活方式肯定是从“吃”入手。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来讲,清淡饮食、结构合理,是应该知道也要做到的。其实清淡并不等于完全吃素,肉、菜、水果、主食都应该适当摄入,油脂、肥肉等尽量避免,糖的摄入也应控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标准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动起来也是预防方法之一。这个“动”,不光包括活动,也包括运动。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多点活动,比如走路+公共交通出行,在办公时每隔几十分钟起身走动一下,周末到户外走一走。另外,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长期坚持也是很重要的,不管是慢跑、快走、游泳、健身、跳舞、球类运动等,只要没有不适合运动的其他疾病,选择哪个都可以。只要动起来,就比不动强。

    另外,抽烟对于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建议彻底戒除。劳逸结合、不熬夜,尽量去除过多的压力,也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态度。已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脏疾病的患者,还应监测血压、血糖,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做一些医学检查评估血管的情况,日常服用的药物不能擅自停药、减量,要谨遵医嘱。

    记者 王宇润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凌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