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梗死是房颤患者“头”等大事
脑梗死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正式启动了“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建设基地项目”,以实现我国房颤抗凝率的整体提升,减少心源性卒中的发生率。
“红血栓”比“白血栓”更凶险
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有800万房颤患者,且随着老龄化加剧不断增多。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比常人高出5倍,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
血栓其实也分“白”与“红”。房颤时,血液不能正常泵出,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容易凝结成大块血栓,肉眼观察为红色,因此被称为“红血栓”;白血栓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凝聚在斑块碎片周围形成的小血栓,肉眼观察下为黄白色,因此又被称为“白血栓”。
相较而言,“红血栓”导致的脑梗死危害更为严重,专家强调,预防红血栓应该降低血液凝固的程度,因此要用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预防白血栓,应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程度,因此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等。
房颤患者预防中风应坚持抗凝治疗
要想减少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抗凝治疗是首要选择,但目前我国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比例仅为10%左右。因此,如何普及与提高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是我国房颤卒中预防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房颤患者存在诸多误区,不少人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但阿司匹林在房颤患者预防脑梗方面收效甚微;此外,由于华法林等传统抗凝药与多种食物和药物有相互作用且需要频繁监测,导致患者不能坚持使用,影响治疗效果。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建设基地项目负责人张澍教授介绍:“多项临床试验证明新型口服抗凝药使患者卒中、颅内出血以及死亡风险均显著降低,同时具有使用方便、起效快、安全性良好等突出优点,房颤患者可考虑首选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卒中预防。”(记者 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