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白”治疗,化疗后不可少
两个月前,60岁的刘阿姨查出了淋巴瘤并开始化疗。每次化疗结束快要出院时,医生总会叮嘱她注意化疗后1周~3周内复查血常规,监测白细胞的指数,一旦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就要进行“升白”治疗。刘阿姨很困惑,为什么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这又是个什么病呢?
专家指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绝大多数,所以中性粒细胞减少被通俗地称为“白细胞减少”。而关注化疗疗效的同时,“升白”治疗是化疗不容忽视的环节。
化疗使白细胞“很受伤”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化疗药物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常常“敌我不分”,误伤人体“卫士”白细胞,带来难以避免的毒副作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化疗不仅杀死现存的白细胞,而且影响它的后续供给,让白细胞“很受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秦叔逵教授表示,白细胞减少直接后果是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导致化疗药物剂量的降低或延迟治疗,使预期疗效“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让化疗“前功尽弃”。更糟糕的是,白细胞减少还危害着人体免疫系统,增加感染风险,导致死亡率上升。数据显示,延迟或减量化疗的患者中,超过60%是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一副作用。中性粒细胞的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甚至与患者感染和死亡风险直接相关。一项研究显示,患者因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而死亡的风险平均为5%~11%,而在高危患者中可高达24%~82%,极大降低了患者的总生存率。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表示,有2/3的肺癌化疗患者会发生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预防白细胞减少,对安全性化疗尤为重要。临床上,患者常需应用“升白药”(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来提升白细胞数量,以预防和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过度降低。“升白药”就像“催熟剂”一样,促进患者骨髓里“未成年”的白细胞提前成熟,随后播散到血液里,使白细胞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减少化疗后所致感染的发生,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做好风险评估和预防
虽然G-CSF治疗在国际临床上被视为预防肿瘤患者化疗后FN及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标准疗法,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临床医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尚有差距。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表示,FN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风险与化疗方案紧密相关,临床医师首先需要对化疗方案进行危险度分级(高风险方案定义为对于首次化疗患者的FN发生率>20%的化疗方案,中等风险方案定义为FN发生率介于10%~20%的化疗方案,低风险方案为FN发生率<10%的化疗方案),并需对不同肿瘤患者发生FN的风险进行独立的临床判断。对于首次接受高FN风险化疗方案的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G-CSF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疾病相关症状。
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江泽飞教授表示,在国际指南中G-CSF也被推荐用于那些高度FN风险者作为一级预防,以及对中度危险的做次级预防,低度危险的要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我国近期公布的指南当中明确提到,对那些中高FN风险化疗的患者,无论是新辅助、辅助还是晚期治疗均应考虑预防性使用G-CSF;对低度风险患者不推荐常规预防应用G-CSF,但如果在化疗第一周期发生问题的话要求进行次级预防。
应重视长效升白制剂的应用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介绍,预防性应用是指在患者还没有发生严重骨髓毒性的时候,使用长效“升白”制剂,也就是化疗后立刻做“升白”预防,避免患者在化疗十天或者十四天内骨髓毒性最严重的时候,发生致命感染。
“升白药”中,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即短效G-CSF)的半衰期仅为3小时~4小时,易被体内肝酶水解,因此为维持其血药浓度,需要连续每日给药。而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即长效G-CSF)药物相对分子量增加,能降低血浆清除率,因而较常规短效G-CSF显著延长半衰期,每个化疗周期内仅需给药1次,用药更为简便易行。
在欧美国家,长效“升白药”自面世以来因其便利性获得了广泛应用,短效G-CSF应用比例比较小;而在我国该类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截然相反,临床常见的“升白药”大多为短效。马军介绍,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注射次数多、注射时间不便、患者骨痛明显等诸多原因,患者心理抵触情绪大,依从性也差,短效G-CSF作为化疗后的辅助药物,普遍存在延迟用药和提前停药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患者化疗的有效性。
秦叔逵表示:“当临床实践中需要预防性应用G-CSF药物时,长效G-CSF是较为方便稳妥的选择,尤其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常规使用短效G-CSF时,更应优先考虑长效G-CSF。”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创新药硫培非格司亭的上市,有望帮助国内G-CSF药物临床应用从短效向长效“升级”。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国辉教授介绍,该药是我国首个与进口短效G-CSF对比获得优效结果的长效G-CSF制剂,其创新结构获多项国际专利,并获得了WHO全新国际通用名。
“一般长效G-CSF最多的用法是预防性应用,短效G-CSF绝大部分是治疗性应用。长效G-CSF由于有了PEG化的作用,它在体内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当中性粒细胞升到正常水平以后,不会继续产生过度的对骨髓功能的刺激作用,保证了安全的血液浓度,应用上是安全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认为,长效G-CSF在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用方面,比短效G-CSF有优势。未来长效的G-CSF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会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多的认可和接受。
记者 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