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暑期安全 重在预防
编者按
放暑假了,中小学生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了。然而,孩子们在享受假期欢乐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暑假期间,孩子们脱离了学校的监管,活动规律与平时大不相同,带来了许多变数,如果家长监护不到位,非常容易发生各种危险。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暑期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还需普及一些预防意外和自救、施救知识,让孩子们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假期。
记者 杨燕
暑期安全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每年暑假儿童发生的各种意外让我们不得不直面、重视这个“老话题”。由于儿童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薄弱,部分家长安全和监管意识不强,导致溺水、高处坠落、中毒、交通事故等孩子暑期安全频频发生。
针对这些暑假期间儿童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成晔,请她谈一谈暑期常见的意外伤害以及自救、施救方法。
车祸——“头号杀手”
7月16日,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了解到,进入暑假以来,儿童意外伤害数量比一个月前增高了20%~30%,每天来这里就诊的抢救患者中,平均五个里面就有一个是因为意外伤害。而电动车是引发儿童车祸最多的交通工具。
在儿童医院急诊病例中,记者看到一位3岁的女童阿荣(化名),因不小心从电动车上摔下,骨碌进沟里,导致颅骨粉碎性骨折。张成晔告诉记者,这样的例子在急诊经常见到,“一旦发生车祸,家长要在第一时间拨打120,同时在事故现场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脊椎。” 张成晔建议,如果不幸发生了车祸,一定要把孩子放在平板上转运,有条件的话,现场就要给患者戴上颈托和脊柱固定。因为转运过程中会有难以避免的颠簸和搬运,万一颈椎或者脊柱受伤,这么做可以保护颈髓和脊髓不受损害。急性脊髓损伤会导致孩子瘫痪,以及遗留很严重的后遗症。
另外,家长在现场还要首先评估孩子的神志、呼吸、脉搏:最危重的情况是心跳呼吸骤停,就是意识丧失并且没有呼吸脉搏,需要现场马上将孩子置于硬面平坦处开始心肺复苏,直到急救车到来或孩子恢复意识和心跳呼吸。其次评估孩子有无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检查孩子的意识和语言对答情况,如果可能还应该检查孩子的双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如果孩子出现了意识障碍、言语异常(比如不能应答或言语混乱),甚至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预示孩子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甚至脑疝或脑干损伤,这种情况是极其危险的,需要马上就医,在联系急救车时要说明情况,以便急救单位CT室和神经外科医生做好准备。然后观察孩子的全身伤情:是否有肢体异常弯曲、骨擦感,是否局部疼痛,如果有,那就说明可能有骨折,要用夹板固定送往医院。
专家还建议,儿童发生车祸后,无论有没有明显外伤,都不能贸然回家,必须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没有问题再回家。
坠落——危险的窗户
暑期,高处坠落也是高发意外伤害。张成晔介绍,7月11日晚8点30分送到急诊的5岁女孩毛毛(化名),就是从距离地面2米高的窗口坠下,导致颅骨骨折、肝挫伤。
“他们家的窗户有一个铁丝网纱窗,下面放了一个沙发,小朋友脚踩着沙发就上了窗台,碰到纱窗网,网就弹了上去,孩子一下就从窗户上掉了下去。”这样的高处坠落屡见不鲜。
张成晔说,3岁~7岁的儿童以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因为缺乏危险意识,很容易发生高处坠落、跌落等意外伤害。一旦发生应该怎么办呢?张成晔为家长梳理了急救步骤:
第一,千万不能搬动孩子,因为如果孩子伤及了脊柱,贸然搬动很可能伤及脊髓(尤其颈髓),导致瘫痪。
第二,迅速拨打急救电话。
第三,要迅速评估孩子的神智、呼吸、循环、动脉搏动的情况,如果孩子头疼或呕吐,那可能有颅内出血,或颅骨骨折;如果叫他不能回应,意识丧失,马上看瞳孔,如果瞳孔一大一小,用手电筒照没有反射,说明他不是颈髓受伤了,就是颅内出血了。如果颅内出血量非常大,呼吸随时会停,如果现场听不到心跳了,家长要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马上就地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现场及时开展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第四,在急救和转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脖子、颈椎和脊柱的部位,如果是肢体的肱骨、小腿骨、胫骨骨折,在转运过程中要做好患肢保护。
张成晔提醒家长:一、家里的窗户和阳台一定要安装防护栏。二、不要在阳台或者窗户附近放置沙发、床、桌椅等能够令小孩攀爬上去的物件。三、把所有不用的窗户锁上,损坏的窗户要及时修复。四、如果开窗,缝隙不要超过0.1米,最好使用门窗安全锁;开窗换气时,最好选择开上边的窗户(孩子够不到)。五、确保孩子在监护人视线范围内活动,家里有幼小的孩子应封闭阳台。六、平时告诫孩子勿在阳台、窗台附近或顶楼嬉戏,提高孩子自身的“窗户危险意识”。
误服——小东西 大隐患
儿童离开校园回归家庭,家中很多小东西也有大隐患,比如药物。“暑假期间正是儿童误服药物高发期,如果短期内误服的量比较大,就可能引起中毒。”张成晔告诉记者。
据了解,1岁~4岁儿童为误服药物高发人群,感冒药、精神药物和降压药是儿童主要误服的三大类药物。
那么一旦出现误服,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催吐是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张成晔说,在家清除毒物(催吐)的时间越早,毒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越短,对脏器的损害越小。另外,家长还要尽可能弄清楚孩子误服药物的种类、数量,医生会据此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药瓶要保存好,和孩子一起送到医院。如果孩子误服的是挥发性的毒物,一定要马上送到医院去急救。
除了误服药物,暑期儿童还可能出现因各类常见的食物如毛豆、花生、果冻,以及其他如笔帽等物品呛入气管导致窒息的情况。
“比如儿童在写作业的时候,把笔帽含在嘴里,别人一逗他,就把笔帽呛到了气管里;吃饭的时候说话、打闹都会导致气管异物。”张成晔提醒家长,一定要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这种急救法在意外发生时可以救孩子一命。
烧烫伤——不期而至的伤害
烧烫伤也是暑期易发生的意外之一。张成晔建议家长,家里最好用密封、隔热杯子喝热水,不要把暖壶、茶壶等盛热水的容器置于桌边。建议用餐桌垫代替桌布,以免孩子拽拉桌布时将桌上的东西打翻造成烫伤。热粥热饭要提醒孩子注意。不要让孩子接近热水器、炉灶、电熨斗等。
一旦发生烧烫伤,“要立即脱离热源,热水烫伤要立即把衣服脱掉,因为衣服仍留有热度,会造成创面进一步加深,加剧疼痛。”张成晔说,如果皮肤仅表现为红肿和疼痛,表明创面较浅,可以在脱离热源后立即对烫伤处降温。注意一定要有足够长的降温时间:大于10分钟~15分钟,持续用自来水冲洗或冰敷,总之采用手边能用得到的冰凉物体给烫伤处覆盖上,比如干净的毛巾包裹冰块敷创面;在送往医院治疗过程中,要用干净的布或纱布覆盖创面,以防灰尘等污染创面。
张成晔还特别提醒家长,一旦发生烧烫伤意外,给烧烫伤部位涂抹任何东西都是不对的,因为这么做不但无效,还会干扰创面评估,可能引起创面感染,增加医生后续治疗难度。能涂抹在破溃创面处的,目前只推荐抗菌药软膏。 最后,张成晔提醒家长,儿童意外伤害,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重在急救。所以,家长平时要学习必要的急救知识,在暑假期间一定要尽好监护责任,别让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