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访谈】苏华龙:坚守精卫事业 用心治愈患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4日9时讯 “我愿以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三十年的从医经历,他始终谨记并践行希波克拉底的宣言。
他就是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病区主任、重庆市司法鉴定专家组成员、重庆市医学会精神病分会委员、重庆市性医学会性心理障碍专委会委员的苏华龙主任医师。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病区主任苏华龙。市精卫中心供图华龙网发
入一行 爱一行 专一行
自1985年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苏华龙就扎根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他信守诺言,不忘初心,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在临床一线。
2001年5月,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单独分科,苏华龙主动挑起科室主任的大梁,他带领着2名医生、5名护士用了很快时间使科室正常运作起来,“当时院领导期望值不高,但看到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收治病患的成效,他们对我们是刮目相看。”说起往事,苏华龙略显自豪,“这也让我觉得体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从住院医师一步一步走上主任医师岗位,苏华龙凭借着对精神科工作的热爱,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同情与仁爱之心,以一名医者救死扶伤的责任,在岁月静好中治愈和帮助着那些受伤的心灵。作为科室主任,苏华龙大胆实践,积极将所学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是属于干一行爱一行,从医三十年,我爱现在的工作,我爱这份精卫事业。”苏华龙坚定地说。
苏华龙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学习。市精卫中心供图华龙网发
他带领全科同事一起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提升软实力,早期干预科的各项诊疗水平显著提高,从最开始只能收治20-30人,到现在发展为两个病区近100人。我中心早期干预科在2010年就被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员会评为“特色专科”,也是西南地区率先成立的对精神疾病进行早期系统干预的科室。
大胆实践恢复患者社会功能
30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方某,在父亲的陪伴下于今年4月来到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科。
“在刚接触的时候,发现方某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发呆、思维散漫。”苏华龙回忆道,“患者说自己在一个人的时候能听到很多人说话的声音,经常能闻到一些怪味,喝水也有变质的怪味。”
入院之后,苏华龙为方某制定了详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MECT结合药物治疗,一开始,与患者交流困难,患者有自语、吼叫、撞门的行为,治疗一段时候后,症状有明显缓解。
苏华龙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询问患者身体情况。市精卫中心供图华龙网发
苏华龙说,精神疾病是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了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等。它就像感冒、肺炎、肝病等其他器质性疾病一样,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只不过是发病部位不一样而已,就像是心灵患了感冒,社会大众不用太害怕,也不能太轻视它。我们要用尊重平等的心态去看他们,没有病人希望自己被区别对待,清醒的时候,他们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只要早发现、早评估、早诊断、早治疗,精神疾病完全可以治愈,并恢复社会功能。
早期干预越早越好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变快,精神疾病发病率升高。精神疾病出现白领化、低龄化等特征。
“就我们科室来讲,精神分裂症患者占60%,双向情感障碍占20%左右,其余的20%包括了抑郁症、偏激性精神病等。”苏华龙主任说,近年来,医院早期干预科精神疾病患者呈增多趋势,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早期干预认识有了提高,有些患者能主动认识自己的疾病,并来医院咨询、治疗。二是社会机构对心理疾病越来越重视,鼓励员工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心理咨询检查。三是各种压力和情绪问题增多,发病率升高。
“患者从发现到正规治疗,这中间的时间越短,治愈效果越好。”苏华龙主任介绍,现实生活中,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容易自卑,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不去看医生,甚至不告诉家人。而家人也害怕被人瞧不起,怕被别人取笑,进而放弃陪同患者去医院进行早期干预。这些都是患者及家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的结果。
俗话说“心病心医”,给患者信心是治病的第一步。精神疾病患者大多都是心理障碍性疾病,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苏华龙表示:“我们科室是封闭式病房,医护人员整天面对着心理异常、行为障碍的精神疾病患者,随时可能遭受病人的拳打脚踢,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配合治疗,甚至攻击医护人员。但精神疾病患者也是有血有情的人,只是病魔让他们暂时失去控制和理智,他们比常人更需要关爱和宽待。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灵魂创伤的守护者,用心、用爱去拯救每一位患者、每一个家庭,给他们希望是我坚守的职业信念,我将继续服务患者,为创造健康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挽救一个精神病人就等于挽救了一个家庭。“希望通过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可以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康复,重新被家人、被社会所容纳,开启新的生活!”苏华龙有着一份坚持和韧性,用自己的努力带领团队为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庭带来希望与光明。
文/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