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时奋战 71岁老奶奶顺利摘下2公斤肿瘤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9日讯 带着巨大肿瘤生活是什么体验? 71岁的钟奶奶(化名),带着体积巨大的肿瘤生活,导致重度贫血、体形消瘦,身高一米四八的她,体重仅40公斤。
近日,钟奶奶来到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就诊,经过一周的术前准备,肝胆乳甲外科主任许伟及其医疗团队成功地切除了钟奶奶腹中的肿瘤。经测量,该肿瘤物最长直径达40cm,重量近2公斤。
肿瘤大直径长 像夹心饼干一样挤压肠道
2019年7月底,钟奶奶因突发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2天后,来到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就诊。
结合患者CT提示腹腔及腹膜后巨大占位病变,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杨德胜诊断其为腹部肿瘤:“经过腹部增强CT检查,发现患者腹膜后腹部及盆腔有巨大占位,从下腹部到上腹部,影像显示肿瘤最长直径达30公分,几乎占据了腹腔的大部分空间,初步考虑为腹腔肿瘤或腹膜后肿瘤。”
绿色标示内为肿瘤物,影像显示最长直径达30cm 医院供图
增强动脉期横断面图 医院供图
据杨主任介绍,正常人的腹腔里,肠道、肾脏、肝脏等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内脏被些许脂肪包裹保护着,但是通过影像可以发现,患者腹腔的大部分都被肿瘤占据,肝脏被往上挤压,肾脏也被挤到一边,肠道也像饼干一样,被肿瘤挤压到中间。
高龄重度贫血 肿瘤切除手术风险大
钟奶奶年纪较大,体形消瘦,重度贫血且营养不良。手术做,还是不做,是个问题?
据主治医师曹光彪介绍,入院后检查结果提示钟奶奶重度贫血,这种情况考虑为消化道出血或肿瘤消耗,营养性贫血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做手术的风险很高,”曹光彪说,“但是,患者有消化道梗阻、腔静脉压迫的表现,且肿瘤巨大,性质不明,手术指征明确。”
摘除巨大肿瘤可能会引起患者腹腔压力骤减,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急性心衰、循环衰竭,进而危及生命。但是,患者家属手术意愿强烈。经过科室大讨论,肝胆乳甲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许伟告知患者家属手术风险,术中切除肿瘤同时可能涉及联合脏器的切除,患者家属依旧坚持手术。于是,肝胆乳甲外科医疗团队决定在营养支持治疗后,择期手术。
提前一周加强营养支持 术中奋战5小时
面对这样的患者,如何保证手术安全,需要周全的准备。
入院时,钟奶奶的体检报告显示其血红蛋白仅53g/L,白蛋白29.2g/L,提示重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为了让钟奶奶达到良好的状态,手术前一周,主治医师曹光彪在积极查找贫血原因的同时,予以其营养支持。
经过近一周的术前准备,钟奶奶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都明显升高,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为术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8月8日上午9点20,肝胆乳甲外科主任许伟及其医疗团队准备就绪,手术正式开始。
原本预计手术时间时长为四个小时,没想到打开腹腔后,眼前景象让大家倒吸一口凉气——肿瘤侵犯周围脏器组织的情况比想象中严重。原来,患者体内肿瘤巨大,虽然之前已经有预判,但是后来发现肿瘤与周围脏器广泛侵犯粘黏,腹膜后肿瘤向上侵犯推挤肝脏,向下包裹肾脏、肾上腺及输尿管,向后侵犯挤压腔静脉,接着肿瘤沿网膜孔生长至腹膜,侵犯第一肝门及十二指肠,在腹腔内侵犯右半结肠及肠系膜,下腹部肿瘤与网膜及腹膜广泛粘黏。
“肿瘤与脏器边界不清晰,肿瘤切除时创面渗血广泛,影响手术视野,致使解剖不清,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误损伤,”对于这次手术,许主任介绍道。
手术进行中 医院供图
由于肿瘤巨大,手术操作空间受限。为此,许主任及其医疗团队小心翼翼,仔细分离,最后将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许主任将切除的部分肿瘤组织送快速冰冻活检,证实为恶性肿瘤,脂肪肉瘤待排。
专家提醒:定期体检 早发现早治疗
五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让人欣慰的是,经过肝胆乳甲外科以及麻醉科医疗团队的努力,术中钟奶奶的生命体征维持良好,并未出现巨大的血压波动,术前备用的三个单位的血液,在肿瘤切除完毕后,常规输注,继续纠正术前贫血状态。
术后第二天,肝胆乳甲外科的医护人员查房时,钟奶奶已恢复较好,但是医护人员仍时刻观察患者状态,避免腹腔出血及全身并发症发生。
据许主任介绍,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以及胚胎残留组织,其中80%的肿瘤是恶性的。在临床病例中,这类巨大肿瘤非常罕见。为此,许主任也提醒大家定期体检,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