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巴渝行·好医声每日科普20丨“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节气的养生保健
2022年1月20日,是辛丑(牛)年辛丑月癸酉日。太阳黄经达300°便迎来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随着大寒的到来,年关愈来愈近,年味也变得越来越浓,人们开始忙碌着辞旧迎新,在外的游子也纷至踏上归家的路途。过了大寒便是立春,大寒是一年里最后的节气,它的到来也预示着新一年节气的轮转。
》》专家介绍
李延萍 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名中医、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市健康科普专家库、重庆市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库专家。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管理工作30余年,专注中医脾胃病及中西医结合风湿性疾病的临床与研究等工作。擅长诊治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汗症、失眠、心悸、胸痹、咳嗽等疾病。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1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教学、管理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2部,获国家专利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厅局级科技奖3项。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脾胃病专科联盟理事长等。
保暖防病
民谚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节气,虽离立春不远,但天地仍是一片冰封,气候严寒,所以在大寒时节,保暖防寒依然是养生防病的重点。保暖的重点仍然以头颈部、腰腹部及脚部为主,俗话说“寒从脚起”,所以夜晚睡前可用温水泡脚,对于预防冻疮和保健防病都有一定的功效。
大寒泡脚小妙方:
选取艾叶10g、川椒10g、陈皮6g、川芎6g、生姜3g、食盐2g,煮水泡脚。
功效:活血通络、温经散寒。
泡脚注意事项:
①泡脚时间可选择在睡前一小时左右;每次泡脚时间为15~20分钟;水温保持在40~45℃为宜。
②饭后一小时内及饥饿时不宜泡脚;糖尿病足、足癣、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以及血栓等疾病患者不宜泡脚。
③泡脚后注意脚部保湿护理,泡脚后可适量涂擦维生素E乳、凡士林等保湿润肤乳,同时配合足部按摩效果更佳!
大寒节气期间,室外活动仍然不宜过早,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群,应尽量减少早晨和夜晚出门的频次,以免温差过大,从而诱发疾病的发生。如果不慎受寒后可适当进食一些辛温散寒的食物,如生姜、大葱、花椒等。但需要注意,不可暴暖大汗、烘烤腹背,以免阴液外泄,导致疾病的加重。
进补适度
《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万物潜藏,人体的阴精阳气也顺应自然处于封藏时期,此时进食调补之品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蕴蓄,所以人们常有“冬季进补”之说。
但大寒是“冬藏”与“春生”的转折点,大寒过后便是立春,此时应适当减少峻补,增加性平或清淡之品,如山药、百合、莲子、芡实、白菜、莲藕、萝卜之类,使饮食逐渐向清补过渡,以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
同时,大寒节气正处于春节来临之前,这个时节也是聚餐团年的高频时期,所以难免会比平时摄入更多肥甘厚腻的食物,从而增加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更加注意进补有度、避免饥饱失调,平时可选择陈皮、山楂、炒麦芽等药食同源之品泡水代茶饮,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减轻胃肠负荷。
开窗通风
古语有云:“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大寒节气,天气寒冷,人们大多喜欢紧闭门窗以抵御严寒,但居室内长时间空气不流通,容易导致室内空气质量的下降,长此以往很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勤开窗、多通风,有利于室内空气与外界新鲜空气的流通与交换,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神醒脑,同时可减少室内细菌滋生。尤其在疫情期间,更应注意保持室内与外界新鲜空气的流通,从而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白萝卜汤
俗话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大寒节气,经过一冬的进补,加之阳气潜藏,体内偏于温燥,来一碗养胃暖身的白萝卜汤既可润燥生津,又可下气消食。
白萝卜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被记载的:“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淤血,甚效。”另外白萝卜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锌,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所含的多种酶,还能分解致癌的亚硝酸胺,具有防癌作用。对于脾胃虚弱,大便稀溏的人群,不推荐多食及生食。
(通讯员/曹智璇 尚存芸 袁静 李延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