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巴渝行·好医声每日科普87丨世界自闭症日 早期干预为自闭症儿童开启“心窗”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就像遥远的天空中闪烁的星星,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的孩子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自闭症儿童。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今年世界自闭症日的主题是“聚焦自闭症服务:构建社会保障机制,促进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关注自闭症儿童,让大家的爱心来温暖他们的孤独,在今年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健康中国巴渝行•好医声每日科普将推出系列关于自闭症的相关内容,呼吁全社会对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加深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
本期,我们邀请到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医师王敏建博士,为大家聊一聊自闭症的那些话题。

王敏建博士介绍,自闭症在医学上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主要临床表现: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是“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障碍”,即人际交往障碍,但是有障碍不等于无交往,自闭症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各异,部分不主动与人交往,部分很想与人交往,但缺乏交往技巧。如人际交往没有界限感,跟陌生人都很快能“聊天”,但不管别人听不听都在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会“察言观色”,不理解别人的感受;部分孩子喜欢肢体动作交流,甚至“拥抱”“亲吻”同龄儿以示交往,但这些方式与我们文化不相称,以至于不受大家喜欢。

现在越来越多孩子患上自闭症,对于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治疗自闭症?王敏建博士表示,自闭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到医院进行正确诊断和早期干预对日后的治疗很有帮助,而且早期干预在自闭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王敏建博士特别强调,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治疗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家长不要盲目相信各类非科学的宣传,但是对于自闭症的情绪行为问题或共患病可以用药物治疗或改善;尤其是其情绪行为问题给特教训练、日常抚养和融合教育带来严重困惑时候需要药物辅助治疗,如出现严重焦虑、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抽动障碍、自伤、攻击、情绪不稳定、睡眠问题、癫痫发作等。
那么,到底什么训练方法更适合自己的孩子?需要训练多久?王敏建博士说道,没有一种训练方法适合所有的自闭症孩子,没有一个自闭症孩子一直只用一种方法。专业人员会的对自闭症孩子进行评估、采取适合的训练方法,目前大多更倾向于综合干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的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机构训练、在家庭、在社区和在融合课堂都需要进行训练,甚至以后职业生涯、婚姻家庭都需要指导。
很多家长经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医生怎么不通过什么仪器设备就诊断自闭症呢?王敏建博士说,对于自闭症(ASD)的诊断,主要靠专业医生对孩子的病史收集和对孩子的观察评估。目前没有诊断自闭症的生物学指标、也没有什么仪器设备用于专门诊断自闭症,医师会根据患儿病情决定是否行头颅磁共振、脑电图、基因染色体等检查,但这些检查更多是用于全面了解病情、共患病、指导干预训练,而不是确诊自闭症的依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和儿童孤独症诊断与防治技术和标准研究项目专家组于2017年在《中华儿科杂志》撰文《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中强调早期干预,并提出早期干预的七条基本原则。
1.早开始:干预越早越好,确诊患儿立即干预,对可疑的患儿也应及时进行干预。
2.科学性:使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发育水平、适应功能和语言能力。
3.系统性:干预应该是全方位的。早期干预的目标为促进发育总体水平的进展,既包括对自闭症核心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缺陷的干预训练,也要同时促进患儿身心发育、智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滋扰行为减少和行为适应性方面的改善。
4.个体化:针对自闭症患儿在社交、情感、智力、行为、运动、躯体健康、共患病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充分评估疾病和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化训练,小组训练应该由具有类似能力的患儿组成。
5.家庭化:强调和鼓励家庭和抚养人积极参与干预。应该对家长进行全方位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在干预中的参与程度。应积极推广使用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推出家长技能培训(parent skill training,PST)。
6.社区化:妇幼保健机构应该逐步建立社区训练中心,使自闭症患儿可以就近干预,实现以社区为基地、家庭积极参与的干预模式。在我国,社会资源开办的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众多,妇幼保健机构负有管理和规范的责任。
7.长程高强度:保证每天有干预,每周的干预时间在20 h以上,干预的整个时间以年计算,早期干预疗程持续2年及以上。(文/周玲玲 通讯员/ 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