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突发心脏骤停! 市六院接力抢救创造生命奇迹!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8日20时讯 “医生,我的同事突然晕倒了,请你们赶紧去看看……”3月28日正午,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市六院)急诊科上演紧急救援,原来是该院水电班一位66岁张姓(化名)工人突然倒地昏迷不醒,并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接到求助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立刻出动,边行心肺复苏边将患者送入抢救室。
心肺复苏+六次除颤 张大爷暂时逃离“鬼门关”
“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心跳了,但还好我们没放弃!”急诊科接诊医生曾慧表示,当时的张大爷心跳停止、命悬一线。急诊科迅速启动绿色通道抢救患者,心肺复苏、插管、升压……医护人员紧张而有序地开始了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同时,考虑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科紧急联系心内科、重症医学科(ICU)等前来会诊。
“准备除颤!”“再来!”尽管曾慧很清楚,大部分心脏骤停患者会因为就医不及时导致抢救失败,但她没有放弃。幸运的是这一次,曾慧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在经历6次除颤及半小时的心肺复苏后,张大爷终于恢复自主心跳,并转入ICU。

ICU主任杨梅带领团队迅速为张大爷制定了后续抢救计划,杨梅主任表示:“转到ICU之后,我们继续为患者实施了升压、强心、纠正缺氧等治疗,患者情况趋于稳定,暂时逃离了‘鬼门关’,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最重大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尽快疏通堵塞的血管,才是唯一出路。”
“做手术是冒险,但不做,就没有任何希望。”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在治疗上尽快尽早的开放闭塞血管,挽救缺血心肌非常关键。”参与会诊的心内科医生赵星说,虽然此刻为患者做手术风险很大,但如果不手术,患者就没有任何希望。
经过ICU与心内科专家会诊,判定患者有明确手术指征,在征求家属意见后,患者被送入介入导管室,准备行急诊冠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PCI)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
在心内科尹扬光主任的指导下,由赵星及楚小锋组成的手术团队在导管室护士郭忠微及赵鹏飞的积极配合下开始了紧张的手术。13点50分,手术穿刺成功,14点22分,成功送入指引导丝安置支架。15点,手术顺利完成,患者血管成功疏通,威胁患者生命的“定时炸弹”得以拆除。

在生死线上走了一遭的张大爷,成了ICU的重点看护对象。此外,急性心肌梗死还导致张大爷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状况,因此ICU陈冕医师除了对他进行抗凝、强心等治疗外,还为他实施了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在患者的整个抢救及治疗过程中,护理团队的作用亦体现得淋漓尽致。
“护理人员除了最开始的心肺复苏及配合抢救外,在ICU的护理工作更是细致繁杂。”ICU护士长周家林说,“因为张大爷几乎全身都有插管,科室特意安排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他进行专人管理。不论是对各种管道的护理还是对患者病情的密切观察,每一个细节都不可忽视。这也决定了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要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完美配合医生打完一场又一场‘硬仗’。”

“时刻谨记!及时就医才是救命关键。”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张大爷如今恢复良好,接下来将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陈冕医师表示:“张大爷此番‘幸运’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三点:一是发病地在院内,在第一时间抢救得力;二是绿色通道的开放、急诊科六次除颤、ICU全力护航,为后期治疗赢得了时间;三是医院多学科协作急救重症一体化能力的提升、心内科的及时手术,才得以成就这场‘幸运’。”
据赵星医师介绍,我国每年大约有上百万的人死于心肌梗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是由于缺乏对该类疾病的认知,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心肌梗死虽然发病突然,但实际上是有‘前兆’可循的。”赵星说,“比如张大爷,其实在两天前以及当天早上都出现了胸痛的症状,但没有引起重视。”赵星医生建议,当患者出现间歇性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时,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防止病情加重。
“特别要注意的是,就医要遵循就近、及时的原则,尽量选择打120而不是自驾,尽量选择就近的医院而不是找自己熟悉的医院或者只认大医院。救护车上都配有专业的抢救设备,同时医护人员会提前联系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赵星医师提醒大家,“只有就近、及时就医,才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文/王凤 通讯员 徐亚男 图片由院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