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巴渝行·好医声每日科普133丨降低唾液传播疾病风险 公筷分餐这样做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公筷分餐”逐渐成为热词,日前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核心准则之八,更加明确强调了“公筷分餐”。那么目前公筷分餐的推行情况到底如何?其推行要点有哪些?在全民营养周之际,好医声每日科普邀请到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教授赵勇,为大家继续科普该话题。
>>专家简介

唾液可传播多种疾病
分餐可降低感染风险
诚然,围坐于一张餐桌前共食的形式符合中国人深受儒家“和”“孝”思想影响的传统家庭人伦观念,你一勺、我一筷,传递的是美食,构建的是情感交流的纽带。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唾液可传播甲型肝炎、流感、肠道病毒(诺如病毒)、幽门螺杆菌等。采用分而食之的“分餐”方式,或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有效地降低经口、经唾液传播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交叉感染的风险;分餐制还有利于明确食物种类、控制进餐量,实现均衡营养,培养节约、卫生、合理的饮食“新食尚”。
公筷分餐热度减退
不同人群接受程度不一
其实,分餐制在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周朝起直到宋初,都是实行分餐制。近年来有流行性传染病暴发,分餐制都会被大力倡导。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中国饭店协会专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但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分餐制也逐渐被抛在脑后。
自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全国各地,关于推行公筷公勺、实施分餐制的“餐桌革命”再次兴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筷分餐的热度已有消退的态势。在2021年中国营养学会资助的一项大型的西南地区饮食文化调查研究发现,对公筷分餐持赞同态度的居民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7%,而了解分餐制优点的人数也仅占28%。据了解许多居民认为分餐公筷并不方便,并且会破坏其乐融融的用餐氛围。
相关课题组2020年对青少年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年龄段为6-12岁青少年的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分餐公筷行为更高、态度更好。

公筷分餐这样做
不伤和气还健康
那么如何有效推进公筷分餐,又不会破坏良好的用餐氛围呢?
一、在家吃饭,公筷公勺,鼓励分餐
1.公筷公勺: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应做到夹菜盛汤用公筷公勺,互相不乱用碗筷。
2.定碗筷:有条件的,可选购不同大小、颜色的菜碟、饭碗用于不同的家庭成员,根据每个成员的大致能量消耗、疾病的易感等个性化因素来定碗的大小。
3.循序渐进:家庭成员间要有耐心,养成公筷分餐的习惯不能急于求成,循序渐进地改变用餐习惯,让分餐公筷成为一种健康家庭新风尚。
4.人物分工:家庭分餐制需要一个“掌勺人”,碗筷的保管、单独清洁、分餐等需要掌勺人监督执行。
5.相关部门在倡导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更有指导意义的分餐标注,尤其是媒体和营养人要加强科普宣传力度。
6.相关餐饮碗筷用品生产标准和工艺参考新形势下分餐制的需求,为全社会和家庭推进分餐制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

二、餐馆餐饮,多措并举,提供卫生供餐服务
1.公筷公勺避碗碟,生料专用单独放:公共餐饮作为“膳食革命和新食尚”的推行者和实践者,应积极倡导文明用餐新风尚,推动吃得文明行动。例如:提供公筷公勺,公筷应放在筷架上,不应放在个人使用的碗碟上,尤其在吃火锅或必须在餐桌现场熟制的菜品时,应提供“生料专用公筷”;或者提供上菜前分餐,份餐上桌的服务,实行按位上菜、一人一份等措施,在保证饮食卫生方面起到良好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促成健康文明的良好饮食文化形成。
2.选择餐馆:选择干净、卫生,有完善营业资质的餐馆。如果餐馆没有提供公筷公勺,应主动索取,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可准备好自己的碗筷。
(特邀作者/赵勇 编辑/王凤 通讯员/项江韵 图/视觉中国)